Sunday, September 25, 2011

饒恕的過程需有所溝通

我去年寫過一篇關於表達原諒和請求原諒的文章,其中列舉了希蠟文動詞αφιημι的聖經用法,指出饒恕是需要表達出來的,是涉及一個溝通的過程的。在饒恕的溝通過程中,我們必須耐心。我講的是在情感層面上的饒恕。

哥林多後書5章18-21節保羅解釋了他的新約職分,也是每個傳基督福音者的職分: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,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。這就是神在基督裡,叫世人與自己和好,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,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。所以,我們作基督的使者,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。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。在英文中,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是“the ministry of reconciliation”,和好的事工是什麽意思?很抽象。中文卻很明顯,勸人與神和好是一個努力,是個過程,是信徒一生的一個職分。

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的神希望與我們和好,祂想要饒恕我們。但祂不是暗暗地自己不再計較我們對祂的態度完事,而是透過基督來勸我們。上帝極力用我們所能夠了解的語言來和人溝通,並且耐心等待我們的適當回應。溝通和勸在實現饒恕的事情上是非常必要的。我體會到這一點,是因爲在我成長的家庭裏,父母之間的不滿、溝通、和饒恕是家常便飯,不感到饒恕是什麽特別了不起的偉大壯舉。他倆是無話不談的夫婦,因爲某事不高興是會講出來的,但是照樣彼此在生活上照顧,幾天不説話的情形是沒有的。

由於我的家庭環境是屬於比較健康的那一類,過去常常以爲所有的人都知道如何饒恕--不過是個溝通而已嘛。保持溝通就代表饒恕,至少代表了願意饒恕的姿態。近來這一、二年才發現,很多人際關係不甚健康的人並不懂得如何饒恕,他們不是掩藏内心的不滿,假裝饒恕,保持某種不信任的疏遠和冷淡,就是不相信別人已經表達出來的饒恕,以爲別人是裝假或説謊,再不就是把對方道歉的話當做把柄抓住,作爲對方犯錯誤的證據。怪不得道歉對很多人那麽難,你若是以爲說抱歉就冒被人揪辮子、打棍子的危險,怎麽會願意道歉呢?

我們如果不知道自己常用這些人際關係的防衛,就不知道如何開始一個饒恕的過程,饒恕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:先相信溝通是會有效用的;再相信對方能夠聼得明白自己的話;又相信對方歡迎自己請求饒恕所解釋的,儘管未必立即表示接受,會提出反問等等,但相信溝通過程的本身是受歡迎的;最後相信對方的人格,他/她終有一天會作出和好的回應。詳細可閲讀請求饒恕的技巧那篇文章。

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恐怕不是不能饒恕,而是強求在溝通中斷的情形下進行饒恕,也就是想跳過溝通環節達到饒恕。要麽自己暗暗地饒恕就好,用忽略所受傷害的辦法,要麽不想道歉卻指望別人饒恕,他/她是基督徒嘛,基督豈不是要求他的門徒無條件地彼此饒恕?上帝的饒恕豈不是無條件的?我們有義務效法上帝。---這樣的教導叫人感到難上加難,把重擔放在信徒的身上,讓他們擔當比別人更重的負擔,需要被饒恕的人倒是免了道歉的麻煩。但上帝要求我們認罪和彼此認罪,又要互相安慰(表示饒恕是最大的安慰),我認爲饒恕本身是一個過程,耶穌是說無論何時弟兄來請求饒恕,縂要饒恕他。他若是不表示需要饒恕,我們就要告訴他有虧欠,並等待能夠表示饒恕的機會。所以主的門徒必須願意無條件地開始這個溝通過程。

這一點是我和艾博士有分歧的地方。他教導大家每個人都要無條件地饒恕傷害、得罪過自己的人,不必等待溝通的過程,我認爲那樣的“饒恕”其實是很不實際、或者結果很不穩定的“饒恕”。我主張教導信徒面對溝通的挑戰,教他們請求饒恕這一快樂技巧。在溝通中面對面地誠實說出心裏感受,對於不少人來説是不習慣的,因爲至少有50%的人已經養成的防衛是逃避,他們寧願說假話或冷淡後退。

聖經裏有沒有無條件饒恕的例子?當然有,另外一個關於饒恕的字在中文裏常常翻譯成開恩。上帝擔待我們、開恩饒恕我們,而不是等著我們認罪和請求以後,我們也受規勸,彼此不要計算人家的惡。但是這種人際關係中的彼此擔待也是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的,否則饒恕的質量或程度是不如aphemi溝通所達成的饒恕的。我們需要信任上帝在人心中的工作,同時學會饒恕的溝通,很重要的人生技巧。焉知上帝不是要用你來幫助那位得罪你的弟兄呢?改變不良的溝通模式是我們走向靈命成熟的一項挑戰。

1 comment:

  1. 今天聼見英文堂的黃牧師講道,提到約瑟饒恕他的弟兄們。那是個很好的例證,説明饒恕是帶有詢問、溝通的過程,他才不是暗暗地饒恕了事。 耐心等待上帝機會的約瑟是溝通的高手。

    ReplyDelete